叶剑英故居行纪(组图)

时间:2017-04-07 17:20 来源:未知 主页 > 红色旅游 > 红色游记 >

  

 

  

 

  

 

  

 

  

 

  

 

  

 

  

 

  

 

  到广东梅州,不去叶剑英故居,等于没去过梅州。12月9日一天之中,冒着瓢泼大雨,我马不停蹄地参观、考察了梅州几个地方,叶剑英纪念园就是其中的一个红色景点。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离雁南飞茶园不远。今日的雁洋镇已是梅州市的一处著名旅游圣地,三大旅游景点分布其境内,除叶帅故居外,另外两个景点雁南飞茶园和灵光寺也都是梅州市首屈一指的重量级旅游区。

  广东是中国国民革命的策源地,潮梅地区更是工农革命的最早的根据地,理所当然的一批革命的中坚应运而生,叶剑英元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叶剑英元帅自然是梅州的骄傲,也是客家人的骄傲。

  进入叶剑英元帅纪念园,一座花岗岩建成的高大牌坊屹立眼前。牌坊的石料洁白细腻,显得高贵而又有几分俊秀。一副金字对联镌刻在牌坊的正面,颇为引人注目,横批是“盛德若愚”,上联是“剑气凌云精忠社稷叱诧风云铁马啸”;下联是“英才盖世满腹经纶匡扶政局国基安”。不由得很佩服这幅对联的作者,短短的三十四个文字,生动而准确地评价了叶帅一生的功绩和品格。

  穿过牌坊,往右边不远处就是叶家的旧宅。这是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里面的陈设很简单。我看到,室内有一些农村常用的生产工具,墙上挂了许多照片,大部分是叶家先辈的画像。其中一张是八十年代叶帅回故乡时和家乡亲房一起用餐的照片。虽然是很普通的农家饭菜,但看的出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情形。还有叶帅年轻时随叔父在南洋生活的几张相片,真没想到叶帅还是个“海归”呢。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贫困的家庭,排行第二。父亲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名叫叶宜伟。 叶剑英元帅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间农舍、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亲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卧室里摆着古典风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及书房。一鉴方塘位于叶氏祖屋的门前,枝繁叶茂的大树倒影在水里,使小小的池塘略显拥挤。和叶氏祖屋相连的是几栋结构一样的堂屋,左邻右舍大都是叶帅亲戚吧。房屋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周边的山坡也都做了刻意的休整,种植了花草和树木。叶选番正是叶剑英的堂侄儿,家里开了一家饭馆。当年,叶剑英回老家时,就是他家吃的午饭。至今,叶选番还把当年叶帅跟乡亲们和亲戚家门的合影挂在饭厅鲜艳位置。

  叶氏祖屋位于虎形山脚下,山势不高,但地形独特,在地理先生的眼里,应该算得上是一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人们习惯于把杰出人物的功成名就和其出生地的特殊地理特征联系起来,当然还有降生时不同凡响的预兆或现象,有的可能是偶然或巧合,有的则是事后出于某种目的或需要而进行的附会。

  当然,我看不到叶剑英出将入相成为开国元帅和这虎形村的地理位置和风貌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最多可以这样来理解:地势开阔,适宜练武;林木幽深,是读书习文的理想场所。以其说是风水出英雄,不如说是时势造英雄,广东地区当年蓬勃发展的革命势头为叶剑英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

  叶剑英的戎马生涯,其实也是中国漫长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穿过水塘上的一座新搭建的桥,就是叶剑英纪念馆大楼。

  纪念馆门前有一座叶剑英的青铜塑像,身着便装,手拿草帽。叶帅仿佛是刚从乡村微服私访回来,坐在路旁的石头上。他一边用草帽扇凉,一边和乡村的父老们亲切交谈,态度祥和,俨然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者。塑像做工精细,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定是出自名家手笔。纪念馆内设了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叶帅在大革命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每段经历。叶剑英早年就读梅州东山中学,后考入云南讲武堂,以优等生资格毕业。此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基层军官,在言岭关战斗中一战成名,依仗赫赫战功,不断得到晋升。到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叶剑英已是国民党将领张发奎手下某军的参谋长。叶剑英没有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是为起义的顺利举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解说员介绍说,南昌起义是由周恩来负责组织实施的,主力是贺龙和叶挺所领导的两支部队,加上刘伯承和朱德的一部分兵力。在起义爆发前夕,武汉政府的汪精卫和张发奎已注意到贺、叶部队的异常调动,并决定以招贺、叶到庐山开会为名将他们扣押。这个消息被叶剑英探得,马上秘密通报了叶挺和贺龙,使他们免于被囚,从而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举行。

  南昌起义失败后,叶剑英设法从张发奎处拉出为共产党所掌握的一个教导团,作为广州起义的主力。他和张太雷、叶挺一起策划和领导了广州起义,从此正式加入共产党的军队,并一直担任重要的职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军队的总参谋长,叶剑英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全军作战,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功勋卓著。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引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称赞叶剑英。无论是在八十年代修建的叶剑英纪念馆老馆还是近几年建成的新馆,都展出了陈毅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这两个句子,这是毛主席在一次会上写下来给叶剑英看的。吕端,是宋朝的一个宰相。《宋史·吕端传》记载:“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 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毛泽东引用出自这个典故的两句联语来评价叶剑英,显然是认为他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总是能明辨是非,立场分明,站在正确的一边。

  回头看一下历史,会发现毛泽东对叶帅的这个排评价是非常中肯而且精辟的。这里,我不得不提到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插曲。当时,张国焘是红军总政委,力主南下川康边。他掌管着实力雄厚、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拥兵8万余众。毛泽东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实际领导者,此时兵力已不足八千,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致,力主红军北上陕甘青。叶剑英当时在南下的红四方面军担任参谋长一职,据说是在一次会议上,有警卫员送来一份给总指挥陈昌浩的紧急密电,陈昌浩正作会议报告正在兴头上就没有接,警卫员便随手给了叶剑英,叶剑英无意中看了一眼电报内容。电报是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要求红军必须执行其策略迅速南下,如不则开展党内斗争彻底解决之,暗含对红一方面军和毛泽东等不利之意。叶剑英感觉事情重大,便借故中途退出会议将电报转交了毛泽东。当叶剑英返回会议地点将信件交回陈昌浩时,毛泽东已迅速的调兵遣将,连夜带领中央红军脱离险境,按预定计划挥师北上。毛泽东此后多次提起这件事情,认为是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救了中央红军,功不可没。确实,如果没有这段插曲,中国的历史或将要改写。

  展馆的内容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布置画面的,我顺着参观线路一一细览,发现有很多照片及资料甚至于实物是以前没有见过的,颇为珍贵。叶剑英作为军队的主要将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彻底打败日本及国民党的军队、建设新国家以及建国后为军队及地方建设做出的贡献自是不必再提。更为重要的是在1976年,叶剑英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果断地采取强制措施,及时处置和粉碎了“四人帮”,为陈云、邓小平重新出山,接掌政权扫清了道路,更是为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976年那纷繁复杂的政局面前,叶帅“大事不糊涂”,再次发力,一举而乾坤扭转,这样的丰功伟绩,人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纵观叶帅一生,波澜壮阔,由一个参谋长,被评为元帅,掌要职,执重权,被重用,受重托,两次挽救了党和国家的生命,是开国功臣之一。他忠心护主,天地无私,一生历护三个国家领导人,可唯三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职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从纪念馆出来,尽管大雨一直下个不停,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游人的兴致。一个历史人物能否为世人所铭记,显赫官职固然是一个因素,更多的或许是其品格和给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

  离开叶剑英纪念园之前,我在叶家饭店一边吃饭,一边躲雨。叶剑英的侄子叶选番听说我是从遥远的四川来的,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他向我讲述了当年叶帅回故乡时的动人情形,回忆了叶帅在他家吃午饭的经过。75岁高龄的叶选番拿出笔和纸,要我给他签名留言。

  盛情难却,临别时我提笔写下了:“叶帅故里不虚此行,客家饭店味道鲜香”。

本文标签:叶剑英(1)        责任编辑:姜小编

本文链接:http://www.chajingqu.com/html/40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